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,
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。
所以,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,
(或者,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,也至少有五年),
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。

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,
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,
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。

可是對我來講,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,
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,都只是表象。



事實是:
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。
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,
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。
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:
"老師,我很想先當完兵,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。這樣好嗎?"
"很好,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,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。"
"可是,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,會失去鬥志,因此考不上研究所。"
"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。"
"可是,假如我先念研究所,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,因此念的不甘␄@的。"
"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!"
"可是‧‧‧‧‧‧‧"
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,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。
其實,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,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。
先工作或先升學,表面上大相逕庭,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。
在"朝三暮四"這個成語故事裡,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"早上四顆下午三顆",後來改為"朝三暮四",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"朝四暮三"。
其實,先工作或先升學,期間差異就有如"朝三暮四"與"朝四暮三",
原不值得計較。
但是,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,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。
最諷刺的是:
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,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,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可能一樣好,或者一樣壞,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,
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。



而且,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,其實差別越小,愈不值得焦慮。
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,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。
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,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:
想選甲案,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;想選乙案,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。
如果看得夠遠,人生長則八、九十,短則五、六十年,
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?
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,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,又有什麼了不起?
當然,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:
" 我當完兵又工作後,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? "
我只能這樣回答:
" 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,只有兩個可能:或者他不夠聰明,或者他的確夠聰明。
 不夠聰明而考不上,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。
假如你夠聰明,還考不上研究所,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。
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,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,
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,而你捨不得丟下他。
既然如此,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。不是嗎?"

文章摘自清華電機彭明輝老師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dier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