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略問題,是政治軍事鬥爭和經營管理中關係全局成敗的首要問題,是決定一個企業、一個團體生死存亡的根本因素。在群雄並起,競爭激烈之時,誰能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,誰就選擇了正確的發展道路,就有可能在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,成為勝利者。在這個重大問題上,三國英雄堪稱典範。

【當機立斷,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】

  漢末天下大亂,群雄逐鹿,稍有實力的諸侯整天忙於招兵買馬,爭奪地盤,卻很少有人縱覽全局,冷靜思考自己應當舉什麼旗號,制定怎樣的戰略決策。曹操比其他軍閥高明之處,就在於他在關鍵時刻當機立斷,作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。

  當時,東漢的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已被董卓劫持到長安;董卓被殺後,很快又落入李傕、郭汜的手中,形同傀儡。當李、郭二人混戰得天昏地暗之時,漢獻帝離開長安,返回洛陽,一路上多次遭到李、郭的追趕,喪百官,失宮女,餓肚皮,擔驚受怕,狼狽不堪。回到洛陽以後,宮殿殘破,糧草缺乏,情況還是很慘。對這位落難的小皇帝,很多人都以為已經毫無用處了。然而,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卻高瞻遠矚,及時提出了一個重要建議﹕「昔晉文公納周襄王,而諸侯服從;漢高祖為義帝發喪,而天下歸心。今天子蒙塵,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,奉天子以從眾望,不世之略也。」曹操當機立斷,馬上採納了這一建議,親自率兵到洛陽,將漢獻帝迎到許縣﹙即許都﹚。這是曹操一生中最重大、最正確的戰略決策。「奉天子以從眾望」,實際上是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。如果說此前曹操只是眾多軍閥中實力中等的一個的話,那麼在此以後,他就在政治上取得了極大的優勢,可以名正言順地號令諸侯了。

  在荀彧提出這個建議之前,袁紹手下最有眼光的謀士沮授就曾提出類似的主張﹕「宜迎大駕,安宮鄴都,挾天子而令諸侯,畜士馬以討不庭,誰能御之﹗」但郭圖、淳于瓊等人卻認為奉迎天子會礙手礙腳,不利於爭霸。袁紹不明大勢,沒有採納沮授的主張,錯過了千載難逢的良機。等到曹操捷足先登以後,袁紹才感到後悔,想叫曹操把漢獻帝遷到靠近自己的鄄城,以便控制,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曹操的拒絕。結果,儘管袁紹的實力比曹操強得多,但因政治上被動,策略上又一錯再錯,終於成了曹操的手下敗將。

  在當今的企業界,當機立斷,正確決策,可以使企業由弱變強,後來居上。拿彩電行業來說,長虹原為軍工企業,僻處內地,技術、資金、對外聯繫的條件都不如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的一些老名牌企業;然而,由於長虹的領導善於縱覽全局,戰略決策正確,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優勢,經過十餘年的奮鬥,成為彩電行業的「龍頭老大」。而原來聲名赫赫的「牡丹」、「金星」、「熊貓」等品牌,早已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。

【審時度勢,選擇最佳的發展道路】

  劉備早就確立了「上報國家,下安黎庶」的遠大志向,深得人心,身邊又有關羽、張飛、趙雲等忠誠驍勇的大將,照理說應該是所向無敵了。然而,恰恰相反,在他奮鬥的前期卻屢遭敗績,一次又一次地丟失地盤,只得輾轉投奔他人,困守小小的新野縣。原因在哪裏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雖然胸懷大志,卻一直缺乏正確的戰略方針,一直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。直到他三顧茅廬,傑出的戰略家諸葛亮才為他把天下大勢分析得明明白白,替他設計了最佳的發展道路﹕「將軍欲成霸業,北讓曹操佔天時,南讓孫權佔地利,將軍可佔人和。先取荊州為家,後即取益州建基業,以成鼎足之勢,然後可圖中原也。」

  這位年僅二十七歲的青年,對天下大勢和劉備集團自身的條件真是了如指掌,羅貫中不禁讚美道﹕「孔明未出茅廬,已知三分天下,真萬古之人不及也﹗」正是由於有了諸葛亮制定的正確戰略,劉備集團才扭轉了頹勢,取荊州,奪益州,攻漢中,取得了節節勝利,與曹操、孫權鼎足而立。後來,由於關羽違背了隆中決策中「外結孫權」的方針,陷入曹操、孫權的兩面夾攻,痛失荊州,使諸葛亮兩路北伐的戰略構想無法實現;劉備不聽勸阻,強行伐吳,又遭慘敗,進一步削弱了劉蜀集團的實力。儘管諸葛亮修復了蜀、吳關係,平定了南方,發展了經濟,但劉蜀集團終究國小力弱,再也不可能實現《隆中對》提出的最終目標了。劉蜀集團的興衰,充分證明瞭審時度勢,正確決策的極端重要性。

  今天,許多年輕的企業家一無顯赫的家庭背景,二無雄厚的財政基礎,但憑著非凡的膽識和敏銳的眼光,他們為自己確定了正確的戰略方向,選擇了最佳的發展道路,從而在波濤洶湧的商海中奮勇前進,迅速崛起。像中國電腦行業之冠聯想集團,中央空調的第一大戶遠大集團,飼料行業的領軍希望集團,都是如此。相反,很多企業家一年到頭忙忙碌碌,窮於應付,卻很少全面分析自己的成敗得失,而是「走到哪裏黑,就在哪裏歇」,雖然累得要命,企業卻發展緩慢,甚至越來越困難。一些原本實力比較雄厚的企業,在競爭中反而處於下風。這些企業的老總們,是否可以抽出時間,靜下心來,認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最佳發展道路呢﹖

【避實擊虛,建設穩固的戰略基地】

  孫吳集團的真正創業者是孫策。當年僅二十一歲的他準備離開袁術,獨立發展的時候,手下除了父親的幾員老將,只有借來的三千人馬。應該向何處發展呢﹖當時,袁紹據冀州,公孫瓚據幽州,二者正在激烈爭奪并州、青州;曹操據兗州,並控制了豫州的一部分;劉備據徐州,劉表據荊州,袁術據淮南﹕他們的實力都比孫策強得多。只有江東地區,由於劉繇新任揚州刺史,立足未穩,尚未形成一股完整的割據勢力,便於各個擊破。於是,孫策避開強敵,渡江南下創業。由於他既勇猛善戰,又善於依靠張昭、周瑜等人才,善於爭取人心,短短三四年間,便奪取了江東大部分地區,成為當時幾大軍事集團中發展最快的一個。

  孫策去世後,年僅十八歲的孫權繼領江東,今後的路該怎麼走﹖又面臨新的選擇。這時,投奔孫權不久的魯肅向他闡明了「漢室不可復興,曹操不可卒除」的天下大勢,提出了「鼎足江東,以觀天下之釁……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,然後建號帝王,以圖天下」的戰略方針。這個方針的核心,就是建設穩固的戰略基地,穩扎穩打,逐步前進。孫權虛心採納了這一戰略,並長期堅持實行,不僅鞏固了對江東六郡的控制,而且奪取了荊州,開發了南方,建立起一個統治荊、揚、交、廣四州,疆域萬里的強大政權。孫策的避實擊虛,孫權的建設穩固的戰略基地,都是十分成功的歷史經驗。

  在現代的商業競爭中,同樣有一個避實擊虛、深根固本的問題。許多企業既不知己,也不知彼,老是喜歡跟風,動不動一窩蜂湊熱鬧,常常擠在一個狹小的範圍裏,被強大的競爭對手碰得頭破血流。許多企業貪大求全,盲目擴張,不注意鞏固自己的基礎,結果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,甚至被拖垮。韓國的大宇集團,我國的巨人集團,都是因盲目擴張而失敗的典型。有志向的企業家們,從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例中吸取教訓,把宏偉抱負建立在切實可行的戰略上吧﹗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dier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